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《今日汇总》:中科院(国科大)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资源与环境考研复习方法与经验

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
考研政治方面:
在准备初期,浏览一下当年的重要事件,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。实际上,如果你理智地评估目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状况,尤其是那些顶尖学校的竞争极其残酷,每一分都至关重要。你会发现,政治科目绝对不能成为你的短板,反而应该尽可能提高分数,因为最终决定胜负的是总分。让我们回到政治学习的话题,在暑假期间,你需要对政治有个大概的认识,我习惯于早晨学习政治课程,晚上则按照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相关习题。9月到11月,进入政治的第二个复习阶段,每天分配半小时给它,这段时间的主要注意力应集中在专业课上。11月中旬开始全力冲刺政治复习,持续两周,同样是上午上课,晚上按部就班做题。我想推荐一些政治教材给后来者,比如肖秀荣的《精讲精练》、《1000题》以及《知识点提要》。要注意每个阶段使用相应的书籍。这些是考研者必备的经典资料,简而言之,《风中劲草》侧重于提炼关键知识点,《1000题》全是选择题,而《肖8》和《肖4》则是后期推出的完整试卷集。《风中劲草》可能显得单调,但它确实有效,每次仔细阅读都能显著提高做选择题的能力,因此在考研过程中,阅读十几次是非常有益的。《1000题》我大约做了两遍,一次肯定是不够的。《肖8》可以作为练习使用,《肖4》可以选择一两套进行模拟考试。这些书不会一次性全部出版,《风中劲草》最先发行,其他随后,而《肖4》通常在考试前夕才发布。
考研数学方面:
我是理工科出身,可能从小数学思维还可以,在所有功课中算是学的可以的,但是刚开始复习的时候,感觉高等数学学的糊里糊涂,我数学复习的周期和强度一直很大,因为数学分值很大,而且会就会,不会就不会,分数差距会很大,所以一定要重视,我3月份开始复习,由于实在基础太差,就先学同济大学的教材(两本绿色的),学完一章后,做课后习题,做完对答案(网上有),坚持就好,做完后基本到了五月份,就开始做全书,如果有些还是看不懂,再翻同济的教材,这样比较快。到了九月中旬,就可以做真题了,刚开始做真题时,可以按照内容做,做完一遍后,可以再开始一遍真题,这一遍就很快了,过完后,再开始整套整套地按年份做真题。这时候要有一个真题的错题本,把错题都整理上去,分析错误的原因,是概念问题还是计算问题,一定要认真对待,因为这些问题完全会出现在考场上。到11月中旬就可以做模拟了,这时候张宇和李永乐的模拟会陆续出来,但是切记,做模拟题一定是在你把真题做烂,做透,至少三遍,甚至五遍以上,才能开始做模拟题。等到12月份要回归真题,重新回答真题的感觉中,毕竟模拟题和真题还是有一定差异的。冲刺就是开始真题了,我买的张宇30年真题。
考研英语方面:
关键是搞定英语真题!务必深入研习,反复操练,我用完一本黄皮书后,又添购了《阅读冲刺提高72篇》。我觉得这本书相较黄皮书稍微简单些,毕竟在冲刺阶段,主要注意力应放在真题上,所以这本书没全译。我个人认为,这时坚持做阅读是为了保持解题的手感,不必太在意正确与否。同时,做阅读时要计时,每篇文章最多不超过15分钟,我当时大多能在8到9分钟内完成。
考研专业课方面:
遥感概论的学习首先需掌握基本概念。遥感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探测技术,凭收集电磁波信息来分析地表特性。了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如可见光、红外、雷达等如何捕捉并解析这些信息是基础。理解像分辨率、辐射校正、地理定位等核心术语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掌握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技巧是关键。包括图像增强、分类、解译等,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。例如,凭图像分类识别土地利用类型,解译则能帮助深入理解地物属性。这些都需熟练运用各种软件,如ENVI、ERDAS等,并结合GIS进行综合分析。
再者,遥感的应用领域广泛,从气候变化监测到城市规划,从灾害应急响应到生态环境保护,都有其身影。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技术应用,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,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,能加深对遥感的理解。
实践操作是提升技能的关键。尝试去做一些小项目,比如分析卫星图像,进行地物识别,或者参与一些科研课题,这会你对遥感有更深的认识。团队合作也很重要,因遥感往往涉及到多学科交叉,和他人交流能碰撞出新的思路。
在学习过程中,我会定期做笔记,整理知识点,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。遇到难题,我会积极寻求解答,无论是向导师教,还是在线上论坛交流,都能获得宝贵的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