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教育经济与管理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《今日汇总》:地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
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教育经济与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
考研政治方面:
复习的比较晚,9月底吧,买了一本肖秀荣精讲精练看了一遍,因为感觉有个印象再上课效果会好一些,要记笔记。有个大框最好,尽量记住多的内容。后来风中劲草就出来了吧好像,就开始背,我这个人有时候就是差不多style,所以导致很多都不够严谨,这是性格缺陷,奉劝学弟学妹们踏踏实实记住每个重要的知识点。再后来就是肖秀荣八套,四套。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套题,比如蒋中挺五套题,杨加宁,还有石磊,多做题是没有坏处的。着手的不要太早,也不要太晚。
考研英语方面:
我推荐你阅读张剑编写的历年英语真题集,通常被称为“黄宝书”。如果你想重新找回英语学习的感觉,不妨选择一本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,无需过分深入研究,做题、核对答案,重要的是理解错误的原因。我个人使用的是考试虫出版的阅读练习,每个单元包含四篇阅读和一篇新题型,前三篇较为基础,第四篇则相对复杂。这并不是说它是最好或最坏的选择,只是作为训练阶段的一个过渡。对于张剑的150篇,我不太推崇,我购买了其基础训练篇,虽然题目的逻辑与真题略有相似,但有时答案让人难以信服,因此我只完成了几个单元。而据我同学反馈,提高篇中充斥着生僻词汇。我在八月开始接触真题,从1991年开始,视之为前期的实践材料,因为它们比其他参考资料更为可靠。首先,我会完成一套题目,查看正确率,接着分析错误选项的原因。我持续做到2002年,随后回头重做一遍。我的方法是逐句翻译,简要记录原文含义,然后对比官方译文进行校正。这个步骤相当耗时,但却有其价值。刚开始翻译可能感到困难重重,但只要你专心致志,坚持数年,必会有所收获,同时也能锻炼你的翻译技能,省去专门练习的时间。完成1992年至2002年的翻译后,我转而做2003至2008年的真题,同样按照之前的方式,但在翻译上明显轻松许多,尤其是在2005年后,只需处理少数长难句,翻译准确度显著提升,理解阅读答案也更加容易。我特意保留最后三年的真题,打算在最后一个月进行测试。当你完成第二遍时,你会发现第一次的答案已无记忆,所以请安心地反复练习真题。此外,第二遍还需分析题目,探究正确选项为何正确,错误选项为何错误,以及错误类型。同时,要剖析文章结构,了解段落划分和主要内容。第三遍时,只需大致浏览文章,便能迅速把握框架,继续练习。如果每天都专注并结合词汇记忆,你会发现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大量工作。因此,尽早开始真题练习是明智之举!最后一遍,我会朗读真题,边读边思考文章结构,有助于培养阅读感。最后,我想强调的是,在最后一个月集中精力攻克作文的同时,绝不可忽视阅读,因为你已经对真题有了相当的熟悉度,至少每天应阅读一两年的真题。这个准备过程或许耗神且短期内不易看到显著进步,但从我和周围同学的学习经历及最终成绩来看,这种方法确实产生了一定的效果。
考研专业课方面:
教育学部分,核心在于理解教育的本质、功能、历史演变以及教育的社会影响。我重点关注了教育哲学、教育心理学、课程与教学论等主题。对这些内容,我认为深入阅读经典文献是关键,如杜威的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,皮亚杰的《认知发展理论》等。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到实际情境中也很重要,这需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讨论。
教育经济与管理方面,主要涉及到教育资源配置、教育政策分析、教育市场的运作等内容。这里,经济学的原理如供需关系、成本效益分析、市场竞争理论等尤为重要。我建议熟悉并掌握基础经济学概念,如萨缪尔森的《经济学》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。关注国内外教育政策动态,参与相关的学术论坛或研讨会,提升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。
在复习过程中,我发现构建知识框架极其有用。我会先列出每一门科目的主要知识点,逐个击破,再将它们整合进一个大的框架中,这样既有助于记忆,也能帮助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。做笔记也是我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,凭整理和重述,我能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。
至于实践技能,例如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,我会利用R语言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,提升定量研究能力;,定期撰写读书报告和研究论文,提升定性分析和逻辑表达能力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也深深体会到团队学习的重要性。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,互相挑战思维,能激发新的见解,也能帮助我在困境中找到解决方案。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小组学习,共享资源,共同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