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与医药考研辅导培训班全国各号码《今日汇总》-中科院(国科大)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与医药考研复习指导与经验

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与医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
考研政治方面:
我从7月起着手准备政治,采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教材。虽然普遍建议9月开始,但我并不完全同意。如果你具备出色的自律性和学习能力,确实可以在9月启动,但大多数人在面对政治理论的复杂性,特别是理科背景的同学,可能会感到困难。提前准备能够提升成功的可能性,并有助于减轻后期专业课程的压力。7月至9月期间,我研读了肖秀荣的《精讲精练》和1000题,每学完一章就做相关题目。不过,由于暑期在家自学,效率不高,进度相对较慢。第一轮下来,我对政治框架有了大致理解,但具体内容记忆模糊。
到了10月,我入手了肖秀荣的《知识点提要》,这本书更精炼且内容浓缩。我立即开始深入阅读,反复读了大约三次,显著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。11月,我开始使用肖秀荣的《考点预测(背诵版)》,这是一本小册子,我首先仔细阅读,然后精选关键点进行背诵,多次查阅巩固。其中许多论述结合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,非常贴合实际。
12月,我尝试了各种模拟试题,包括肖秀荣的8套题和4套题,任汝芬的4套题,以及蒋中挺的5套题。我个人觉得任汝芬的4套题不太符合考研风格。我只完成了肖秀荣8套题和蒋中挺5套题的选择题,其中肖秀荣的4套题质量最佳。此外,对于时事政治的选择题,我觉得仅通过模拟试题中的内容就足够了,我额外购买了一本时政书籍,但实际上帮助不大。
备考的楼层有一二层是自习室,直至考试前一天,许多人还在教室外面拿着肖秀荣的4套题答案疯狂背诵,最后的成绩除了努力,也有些许运气成分。我一直没有把政治当作复习的重点,因为专业课占据了大量时间。通常在效率较低时做一些题目,我完成了任汝芬第二本书,考前又背了20天20题。进入考场后,感觉考官相当宽容。核对答案时发现客观题错误不少,所以主观题部分应该得益于老师的评分。总的来说,政治分数不是决定性的,关键是平衡投入与回报,总分才是关键。
考研数学方面:
我自己后来分析数学考得不理想的原因主要还是题可能练的偏少了,比如我660就只做完了选择题,以至于在考场上遇到一些平时没有练到的,其实思路很简单的题都没有做出来,但是光练不总结分析也不行,所以大家练和想结合好,前期要把数学的基础知识打牢,后期就是运用这些知识多去练题。数学参考书:用了复习全书,张宇十八讲,张宇1000题。
考研英语方面:
我将长阅读分成两部分,并在之间插入翻译环节,这样做是为了在考试中合理调动大脑。一口气连读四篇长阅读确实负荷过重,别过高估计自己的承受能力。英语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引入了母语思考,这实际上给了大脑一个短暂的“喘息”机会。接下来要说的是广泛阅读,我必须再次强调,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。我自己试过,发现无论是采用广泛阅读还是精细阅读,我在做长阅读时的出错率几乎相同。有时候,广泛阅读甚至比精细阅读的错误更少,因此我能十分钟后完成一篇长阅读。其实,考研阅读颇有些古怪,对于那些思维跨度大的人而言,过度精细化阅读可能是破坏性的,我就是这样的例子。获取信息过多,阅读速度减慢,题目分析得过于深入,反而可能导致错误增多,令人困惑不解。但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人。
考研专业课方面:
细胞生物学的核心在于对细胞结构的理解。细胞膜、细胞核、线粒体、内质网、高尔基体等都是需深刻理解的部分。这些细胞器的功能、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完成生命活动,是考试的重点。例如,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机制,如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;细胞核中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过程,这些都是常考点。
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过程需熟练掌握。从G1期到S期,再到G2期和M期,每个阶段的变化和调控机制,以及染色体的行为,都需详细理解并能准确绘制。了解异常的细胞周期调控可能造成的疾病,比如癌症,也有助于深化理解。
再者,细胞信号转导路径是另一个重要领域。从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,到第二信使的作用,再到下游的基因表达调控,这个复杂精密的网络是理解和解决许多生理病理问题的关键。
在学习方法上,我推荐结合教科书和实验报告进行深度阅读,辅以高质量的图表和模型来帮助记忆。对复杂的概念或过程,尝试自己画图解释,这样不仅能帮助理解和记忆,也能提升答题时的表述能力。定期做题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,使用历年试题或者模拟题进行练习,凭做题找出自有的弱点,及时回溯课本巩固知识。
团队讨论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。你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难点,互相答疑解惑,这样的互动会激发更多的思考和理解。